据新华社西宁电(记者顾玲、王艳)3日清晨7点左右,50岁的才项南加驾车到达西宁市北川河湿地公园。此时户外温度只有零下6摄氏度,31只白鹭正在冰面上栖息,有的笔直挺立,有的展开翅膀……才项南加从汽车后备厢包裹严实的毛毯里拿出相机和三脚架,稍做调试后,慢慢靠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前些年这里的白鹭只有四五只,去年有15只,今年比往年更多一些,昨天我拍到了50多只……”
才项南加是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的一名生态环保志愿者。2012年起,他在工作之余监测并研究河南县野生动植物情况,用镜头记录着充满诗意的家乡。
河南县地处黄河上游、三江源腹地,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黄河及其一级支流洮河、泽曲河等穿境而过,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年来,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频在这里出现。
雪豹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生态系统完整性的重要标志。但雪豹活动谨慎,踪迹难寻。2013年10月,经过林业主管部门专业培训后,才项南加等16名工作人员在吉岗山区布设了50台红外相机。
为掌握雪豹出现的时间和区域,才项南加花了2个月时间调查,根据雪豹活动轨迹布设好红外相机,取回照片发现,只拍到了雪豹的屁股,这“不完整”的照片是河南县利用红外相机第一次捕捉到成年雪豹的影像。
在不断收获经验中,才项南加等人于2014年4月底,共记录下16只雪豹共83张照片。这为河南县境内雪豹的分布区域、生存状态、种群数量以及雪豹行为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此后,行踪诡秘的“雪山之王”频频“出镜”。与雪豹的不解之缘,让才项南加踏上了生态环保志愿者之路。
为更好记录生态环境,才项南加拿出积蓄购买相机和镜头,翻看几十页的操作说明书;上网观看课程,掌握摄影技术;学习动植物和鸟类专业知识,研究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哪里发现新鸟种,我一定要去亲眼看看。”才项南加告诉记者,去年4月,河南县优干宁镇荷日恒村和泽雄村出现“大黑鸟”身影。才项南加通过望远镜观察,确定“大黑鸟”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
黑鹳是重要的环境指示性动物,对繁殖、迁徙和越冬期间的生存环境要求极高。今年元月,才项南加在河南县转了两个星期,最终在托叶玛乡仙女湖附近发现2只黑鹳在湖边悠闲觅食。
“生态好不好,野生动物说了算!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频现河南县,这是对生态保护最好的回报。”他说。
近年来,通过水环境污染防治、洮河源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草原沙化治理等措施,河南县境内的黄河及泽曲河、洮河水质达标率达100%,空气优良率达95.1%,雪豹、黑颈鹤、马麝、胡兀鹫等15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频繁出现。
10年来,才项南加行走在高山荒野间,潜入远离人烟的寂静深处,用镜头记录下秃鹫、白尾海雕、猎隼等野生鸟类250余种,野生动物50多种,高原植物900余种。
蓝大翅鸲、灰头鸫、翠鸟、草原雕……才项南加如数家珍,像行走的教科书般,直观展示出河南县的生物多样性。
最近4年,他还用相机记录下除禾本科外的900余种植物,再按照时间、地点归纳存档,以丰富河南县植物图鉴,反映生态改善成效。
电脑屏幕前闪过一帧帧画面,仿佛窥见河南县的广阔天地。“和这些动植物结伴而行,让我感觉自己是鲜活的,记录家乡生态的路要不停走下去。”才项南加说。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