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焦点:上海交大127周年校庆:科学家站C位,校领导坐后排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时间:  2023-04-10 19:55:18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日前,在上海交通大学127周年校庆活动上,教授、科学家们站上了前排中间位子,而校领导、政府领导却坐在了后排,这体现了这所学校对科技创新人才的高度重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上海交大今年的校庆有些特别。除了传统的校庆活动、颁发“校长奖”等奖项外,还邀请了40多位“科学家型创业者”一起到上海交大与上海市闵行区政府共建的“大零号湾”参加创业培训。培训针对科学家,他们均来自上海交大,大部分是中早期企业,累计获得融资金额近50亿元。

这一次,上海交大的科学家们,站在了舞台的“C位”。

上海交大校庆大场景。上海交大供图

有技术壁垒的创业项目适合科学家

“这是科学家创业最好的时候。”上海交大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副院长陶生策教授见证了国内生物医药领域的一路狂飙,他的另一个身份是:抗码生物的创始人。就在不久前,其刚宣布完成天使轮融资。

2020年年底,上海交大启动科技成果转化专项改革试点,一大批学术造诣深厚的科学家躬身入局,在零号湾生根发芽。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60余家上海交大师生创业企业入驻“大零号湾”,总估值超过500亿元,其中估值超过两亿元的企业有29家,相当部分为科学家创业,站上产业第一线。

随着科学家创业渐成气候,2022年3月,上海交大发起了“天工计划”,旨在提升科学家创业成功率,助力构建交大系创新、创业、创投的良性互动生态。“天工计划”与学校2021年年底发布设立的“未来产业母基金”共同构成了“组合拳”,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已经有5家企业获得融资,总金额1.98亿元。

上海交大校领导为“思源贡献功勋奖”获得者颁奖。上海交大供图。

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的朱芳芳,如今是上海交大生物医学工程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在斯坦福大学时,她除了做科研,也学到了斯坦福的创业态度。

回国后,她成立了血霁生物,这是全球第3家、中国第1家从事血小板体外再生产业化的创新公司。朱芳芳的创业逻辑很清晰,血小板领域存在一定技术壁垒,学术上研究血小板的人少,懂得如何实现血小板产业化的人更少。但这事又必须有人去做,科学家责无旁贷。

而科学家去做那些具备明显行业壁垒的项目,其“后台”就是学校。

上海需要硅谷,也需要“沙丘路”

1951年,被誉为“硅谷之父”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前副校长弗雷德里克·特曼提出创建研究园区(Stanford Research Park)的构想,创立斯坦福工业园,也就是后来的“硅谷”。

斯坦福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与企业合作甚至亲自下海创业的方式站到产业一线,成就了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尔等一众世界一流科技公司,甚至还有硅谷的沙丘路——一条云集了全球顶尖创投机构的“宇宙中心”之路。

“大零号湾”承担了上海交大、乃至上海“硅谷”的角色。图灵量子、术锐技术、辉羲智能、节卡机器人、唐锋能源、荣骏科技、霖鼎光学等一批交大科学家参与创业的企业,已在大零号湾土地上生根发芽。

“应用型科研应该要牢记回应需求,不回应需求的话,就失去了做应用型科研的意义。”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徐凯创办的术锐手术机器人,能“剥生鹌鹑蛋壳”“缝葡萄皮”,多项性能赶超国际领先水平,而这家公司正孵化、成长于上海交大与大零号湾。就在几天前,术锐刚刚宣布完成C3轮数亿元人民币的融资。

徐凯说,科学家们要想创业,既需要“硅谷”(大零号湾)也需要“沙丘路”(创投)。

而由交大母基金参与设立的“天工计划”,就希望起到类似沙丘路的作用。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往往以硬科技为主,需要不断资金注入。“天工计划”的任务之一,就是帮助科学家获得融资。

“天工计划”以交大母基金为纽带,运用校友资源,引导资本更多关注科学家创业,推动创新概念高效验证,让更多“幼苗种子”长成“参天大树”。2021年,上海交大成立交大未来产业母基金,这是首支由高校发起设立,支持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校友创业的引导母基金。据透露,2023年,上海交大还将择机启动交大科技成果转化基金。

前不久,光速中国投资了上海交大燃料电池研究所所长章俊良教授创办的唐锋能源。光速中国合伙人朱嘉就是上海交大的校友,他说,对科学家的投资并不是单纯的资本交易,“而是一个资本流向与科技创新高度耦合且持续的过程。”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的惊险一跃

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有着惊险的一跃;飞过去就是一路坦途,而飞不过去则是“一地鸡毛”。科学家创业,如何平衡科研教学与产业转化,是一大难点。

上海交大长聘教授、集成量子信息技术研究中心(IQIT)主任、博士生导师金贤敏,同时也是图灵量子的创始人。科研和教学,金贤敏申请了比其他同校老师多两倍的教学任务,科研项目超30个。今年1月,图灵量子又完成了数亿元人民币的A轮融资。

曾以科学家的身份工作过的朱嘉,对科学家型创业者能否创业成功做过深入观察:“成功科学家创业者身上,都会有很强的包容性。但是,科研强的人一般都比较自信,如果自信变成自负,对创业反而有干扰。”

达碧清创始人,上海交大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曹成喜认为,科学家形成优秀创业团队不容易,自身短板非常明显,需要更多支持。

“天工计划”就突破了传统的 MBA、EMBA模式,通过开展一系列公益的科学家创业培训、私董会、创业导师、创业管家、融资服务等,实现全程“一对一”辅导,切合了科学家创业的需求痛点。

科学家创业,存在明显的“长短板”,科学家的强项是研究领域的技术,但也有明显的短板,如不太擅长经营管理,不了解法律风险、不了解投融资等,有时候甚至对学校的产业政策与导向都不太清楚。

而“天工计划”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一批懂科技、懂管理、懂法律、懂财务、懂投融资、懂市场的复合型跨界人才,进而培育出能够引领未来的优秀硬科技创业企业。

补齐科学家的短板,上海交大希望更多用校友资源和市场力量。上海交大为每位入选“天工计划”的科学家,都聘请了创业导师,并且邀请“名师”为科学家开展创业培训,目的就是帮助教授们在学术和产业两个世界中穿梭。

标签: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