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断拉长的退市名单中,有一个特殊阵列——“前首富系”。无论是A股*ST宏图实控人袁亚非,*ST辅仁朱文臣,还是*ST蓝光和港股新力控股等地产公司的掌舵者,都曾是称雄当地的财富翘楚。他们都曾在产业经济的发展中搏杀出圈,但最终也在周期涤荡中黯然消退。
资本市场是观察经济的一扇窗口,窗外是更多企业的沉浮画像。一些地方乃至全国的富豪版图也在近年走向“下线”,许家印、李河君等也是其中代表。
这些企业群体从各自镇守的山峰坠落,原因不一而足。部分企业家对市场需求的判断过度乐观,进而导致并购步伐过快、盲目跨界、负债高企等连锁反应;还有些公司基于家族企业的基因,借助“一言堂”式管理,虽然在发展初期有助于提高决策效率,但在企业做大后也带来制衡失效和治理混乱;更有些掌舵者“蒙眼狂奔”,投机思维和侥幸思维成为前行路上的绊脚石。
(资料图)
这种思维往往会成为企业退离市场的加速器。今年退市A股名单中,相当比例的公司并非瞬间倒塌,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包括*ST宏图、*ST新联等在内,都是多年前就逐渐暴露危机,但并没有及时为高负债等难题找寻出口,也没有为企业找到更为适配的长期战略,最终也就没能亡羊补牢,挽狂澜于既倒。
“前首富系”公司的衰落,最能体现落差。在其坠落的多维牵引力背后,有两点格外重要。
一方面对合规的漠视。这从不少公司在退市前后被监管立案调查就可以看出端倪。在经济周期的疾风骤雨中,合规本事企业的骨架,是避免虚胖者扑地的重要保证;但部分掌舵者不仅忽视了企业合规管理体系建设,而且还经常借道虚假记载、重大遗漏、违规担保、违规减持等方式踩踏雷区。
还有一方面是对杠杆的滥用。今年退市公司中,相当比例是依赖杠杆发家,进而产生杠杆信仰,最终也是被杠杆拖入泥沼。以并购为例,从负债端来看,不少企业收购的钱是借的,收购完毕还会资产抵押,继续扩张,导致杠杆不断放大;从资产端来看,一旦买入的资产连续亏损,就很容易将企业拖入流动性陷阱。
这一逻辑不仅体现在问题公司方面。最近A股某家头部制造业公司连续遭遇“估值杀”,背后不仅反映出与竞争者市占率的角逐,资金可能还有更深层次的考量。比如,高分红背后是否有填补实控人此前跨界并购新能源车窟窿的考量?资产负债率走高背景下,持续的高分红能否持续?会否进而引发掌舵者现金流出现问题?等等。
企业发展必然要经历了春夏,也要穿越秋冬。每位掌舵者在商海摸爬滚打,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甚至劫难。不能完全以包括退市在内的任何单一指标论定成败。中国的实体企业在通往基业长青的路上,有待借助更高的智慧实现可持续发展。
回想当年,在地产行业尚处平稳前行的尾端,万科就曾喊“活下去”。对比今年扩容的退市公司,足以说明,企业既需要速度,也需要稳健。只有能够实现跑得快与跑得远的平衡,才能最终不被产业周期的浪峰浪谷甩出。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