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这样一个病例:有一位乘客坐了几小时飞机以后,在直立起来的时候突然发生了猝死。
(相关资料图)
追踪原因是他长时间坐飞机,没有活动,又没有进水,导致下肢深静脉形成了血栓。当他站起来时血栓脱落,栓塞到肺动脉上,导致肺栓塞。
后来把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个病也叫做经济舱综合征。
因为经济舱座位相对狭小,活动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尤其是坐在里面的乘客,要想出来不是很方便,往往不太愿意麻烦别人,尽量能不出来就不出来,为了减少内急,就会尽量少喝水,甚至不喝水。
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活动范围很小,本身血流速度就会减慢,再加上不喝水,血液黏稠度就会增加、浓缩,容易形成血栓,所以称之为经济舱综合征。
1、下肢深静脉为什么容易形成血栓?
下肢静脉分两大类,一大类就是表浅能看到的浅静脉,比如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这些在表浅能看到,尤其是人比较瘦的时候,能看到表皮这种淡蓝色的,甚至是突出于体表的这些血管,通称为浅静脉。
深静脉往往是跟动脉伴行的,在肌肉间隙当中,特点有:第一、它的位置比较深在;第二、血管直径比浅静脉明显要粗,而且整个的血流速度是受瓣膜影响的。
正常人的瓣膜应该是单向的阀门,由于重力的作用,再加上本身静脉的压力低,也就在 6~8 厘米水柱水平,不像动脉有一个高压的挤血作用,可以克服地心引力。静脉血流克服地心引力往往很难,所以正常人的下肢有很多对静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或者逆灌。通过肌肉活动挤压,把血流一股一股地往上挤,瓣膜兜住血流,它是反流不回来的,所以只能单方向地走,就跟门只能单方向开是一个道理。
瓣膜出现问题了,比如关不严了,或者血管壁损伤瓣膜没法关了,腿部的坠积性血液就会增多,就会引起静脉回流障碍,形成血栓。
另外长时间不活动、缺水,导致血液浓缩,也跟血栓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还有激素水平的改变,比如服用避孕药,激素水平变化导致凝血机制变化;盆腔压力增高,比如妊娠中晚期,盆腔肿瘤压迫等,这些都是容易引起血栓的高危因素。
总的来说,血栓形成与三大因素密切相关,一是凝血机制改变(高凝状态),二是静脉压力增加,血流速度减慢,三是血管壁损伤(易导致血栓形成)。
下肢深静脉血栓,由于是发生在深静脉,血管口径粗,血栓形成量比较大,所以血栓一旦脱落,发生肺栓塞且导致生命危险的几率非常高。
相对来讲浅静脉发生肺栓塞的几率一般比较低,所以一般来讲更多的是关注下肢深静脉血栓。
2、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长时间坐着、站着或卧床的人,怎么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几个办法:
自己能够主动运动的,比如乘坐经济舱长途旅行,尤其是国际航班的乘客,即便不站起来活动,至少也要保持一定量的水分。机舱里由于空气对流的原因,湿度是很低的,本身水分就容易丢失,如果再不及时补充水分,容易导致血液浓缩。
即便不站起来活动,也可以做一些主动的足部背屈、伸直的往复运动,或者是经常用手挤压一下大腿和小腿的肌肉,或者是做一些屈伸腿的动作,把腿伸直,再内收,再伸直,再内收,或者做一些跷脚尖的动作。
比如打麻将,坐在桌子旁一坐四五小时,最好一个小时能起来活动活动,最长不要持续超过两个小时。
长时间固定姿势站立的,比如外科医生、门卫等,一般固定姿势站立不建议超过两个小时,就要活动或休息一下。
所以能自己主动活动的,要增加一些主动的运动,站起来走一走,腿部的伸屈、勾脚,这些都可以,实在不行用自己的手揉一揉腿都可以。
不能自己主动运动的,比如被迫卧床,骨折、大手术后,确实动不了,或者没有意识、昏迷的,可以用一些被动的方法,比如家属帮助做一些腿部、足部的往复屈伸运动,或者做一些必要的肌肉挤压运动。
此外还有一种被动运动是依靠腿部压力辅助装置,可以将其套到腿上,通过从脚到小腿再到大腿(即从远心端至近心端)一段一段的压力阶梯式的机械挤压,起到和自主运动差不多是一样的效果。
主动运动也好,被动运动也好,都是通过外界的机械挤压作用来帮助血液回流,预防由于长时间不运动,血液淤滞导致的静脉血栓形成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