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8月5日,又有超10家公募机构宣布,调降旗下部分基金产品的管理费率、托管费率。自7月10日首批公募机构降费以来,目前参与降费的公募机构已突破60家,参与降费的公募产品也超过了2100只。与此同时,8月以来多只债券型基金也在同步降费,其中不乏管理费率四折、托管费率五折等情况。
公募降费,是近一段时间以来投资者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无论是管理费率还是托管费率,只要下调,对投资者来说,就是一次实实在在的让利,就是可以反复享受的实惠。毫无疑问,就能增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给公募基金带来更为丰富的资金源泉,就能更好地扩大基金规模、增加基金品种、增强投资功能,就能为活跃资本市场发挥积极作用。
对公募基金来说,既然做出了让利的决定,也就需要做好阶段性管理收入减少、公司效益下降的准备。即便基金规模扩大,总收入增加,与此前的费率相比,带来的感觉也可能会受到影响。降费带来的管理收入下降,会不会让有些基金公司把压力传递到基金管理人身上,给基金管理人带来更大的绩效压力,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如何才能让降费措施发挥更好的效益,产生更大的效应,需要基金公司做出更为有效的决策,既给广大投资者带去实惠,也不影响基金公司员工利益。
殊不知,基金行业能够发展这么快,除了政策因素之外,就是广大投资者的支持,是广大投资者用信任给了基金公司发展的基础。如果广大投资者不信任基金公司,基金行业就无从谈起,基金公司也就没有生存的条件。正是因为基金行业是依赖投资者生存和发展的,是依靠投资者的信任获得越来越多的资金的,自然也要更多站在投资者利益角度考虑问题,最大限度地给投资者提供实惠。
而从这些年来公募基金的发展来看,由于很多基金做出了不错的业绩,给投资者带去了不错的回报,因此,关注公募基金的投资者也越来越多,公募基金的规模越来越大,基金公司的基金数量、基金品种都出现了快速增长的现象。但是,随着股市的持续低迷,基金的投资回报率下降,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度也出现了一些下降的迹象,导致某些基金公司生存的压力加大,迫切需要通过一定的手段,重拾投资者信任。而降低管理费率,无疑是目前比较有效的手段。
此举对基金公司来说,确实是不小的压力。一方面,由于市场环境不是很好,基金投资、尤其是股票型基金的投资难度加大,盈利效率降低,不仅给投资者的回报降低,基金公司自身的效益也受到影响,经营压力加大;另一方面,给投资者让利,降低管理费率,势必让基金公司雪上加霜,经营的压力更大,盈利的能力更弱。但是,这又是必须做出的改变,是基金公司对自己的最好保护。
事实也是,对基金公司来说,“守城”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守城”的结果,只会让基金业发展越来越难,让基金规模扩充难度更大。基金公司的收益,必须建立在“增量”“扩量”基础上,而不是靠高费率的管理收入和低收益的基金维持。基金业必须通过基金规模的不断扩大、经营能力的不断增强、投资效率的不断提高来获得更好更快更优发展。
降低费率,实际就是营销手段的转变,是一种薄利多销,是以让利的方式增利。成熟国家的基金业发展,都已经到了管理费率较低的水平。如美国,股票型基金平均总费率已由1980年的2.3%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1.0%。而Wind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主动权益型基金(包括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平衡混合型基金在内)加权平均管理费率约为1.44%,若整体下调至1.2%,降幅就有大约约17%。按照证监会工作安排,2025年主动权益类基金管理费率将较2022年下降约26%,意味着在1.44%的基础上降低26%,则2025年管理费率将降至约1.1%。那么,与美国的基金管理费率就基本接近了。
必须清楚的一个事实,就是基金管理费率的下调,实际也是给基金业发展自身一次机会,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基金业要想发展,就必须在经营能力上下功夫,在投资效率、投资效益上展示吸引力。那么,对投资团队的组织、培养等,就能真正放到基金公司的重要议事日程,而不是靠一时的眼球效应。稳健而扎实的基金管理人,才是基金公司最重要的管理团队,而不是单纯的明星基金经理,那朝阳下的流量明星,不具有可持续性。一旦基金管理团队的素质提升了,水平提高了,基金的吸引力就会大大增强,降低费率带来的收入“缺口”,就不是什么问题,而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基金业的发展,也就能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
标签: